英国治理香港已逾百年,然而,为何在二战期间,日本军队仅用了短短18天便顺利占领了香港呢? 香港,被誉为东方的璀璨明珠。然而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岁月里,这座城市曾饱受血雨腥风的残酷洗礼。 1842年,英国凭借《南京条约》征服了香港岛。自那年起,直至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,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。然而,在日军进攻面前,英军仅坚持了18天便宣布投降。令人不解的是,为何日军仅用短短18天便轻易拿下了英国经营了近一个世纪的香港市区? 上_ 日军侵占香港入城式 首当其冲,便是《五国海军条约》对英国在远东所施加的约束。 1922年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及意大利五国共同签署了《五国海军条约》。根据该条约的规定,英国不得在港岛及其以东至东经110度之间的太平洋诸岛建立新的海军基地或防御要塞。《五国海军条约》的缔结,使得英国的香港防御工程几乎陷入停顿,对于香港的安保体系而言,缺乏一套全面且系统的防御策略。 如何解读《五国海军条约》对英国在香港防御权上的制约?在条约签署前,英国对香港的控制力无与伦比,英国得以自行决定在香港构筑防御设施和部署军力,这些都被视为英国的内部事务,其他国家无权置喙。 然而,自条约签署之日起,各国海军力量达成了平衡,英国不得不遵从这一“力量平衡”原则,依约在香港岛上不得构筑任何防御设施,并需强化其兵力部署。由此,《五国海军条约》在客观上限制了英国的防御能力,同时也为日军日后轻松占领香港埋下了隐患。 上图展示香港战役前,日军准备事宜。 其次,日军在香港攻势发起前,已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筹备工作。尽管英国预见到日军有可能对香港发动攻击,但受《五国海军条约》的约束,其军事部署相较于日本显得不够充分。 远在香港之战爆发前,日本人便展开了一系列周密的筹备。这些筹备措施涵盖了: 日军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,对香港实施严密封锁和围困,同时对香港周边的珠海、深圳等地进行轰炸。1939年冬春交替之际,日军攻占海南岛,进而从香港南部完成了对香港的全面包围。 在香港暗中构筑特务机构,以实施渗透与颠覆活动,借助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条件,进行策略性的布局与行动。洪帮分发武器,与日本间谍机构联手,旨在颠覆港英政府的统治。 精心筹划的作战策略,由日本参谋本部在1939年12月制定的1940年度作战计划中明确指出,一旦日军对香港发起进攻,日本航空部队将负责摧毁英军在港的空军力量及舰艇,而日本陆军则将执行后续的地面作战任务。第23军日军计划从九龙半岛发起攻势,以占领香港。若形势需要,他们有能力切断香港的水源供应,进而迫使驻守当地的英军投降。 如上图所示,1938年11月,日军在香港九龙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扫荡行动。 从军事战略层面审视,日军所制订的作战方案展现出了极高的严密性,其思维全面而细致,涵盖所有可能的角度——通过空军力量对英国驻港空军实施毁灭性打击,以期直接掌控制空权。他们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向香港发起攻击,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。同时,他们还切断了香港的水源供应,使得这座城市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迫使英国守军在失去水源及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不得不缴械投降。 1940年6月,日寇侵占了深圳。与此同时,日本对香港的全面攻势亦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。该国情报机关对英军在港的防御部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,对每一个炮台的具体位置,日军均了如指掌。此外,日本还采取了切断香港与韶关之间运输线路的策略,以此进一步隔绝香港与外界的一切联系。 日本在情报侦查、初期对香港的封锁乃至兵力部署等多个层面均进行了周密的策划。不容置疑,凭借详尽的前期准备工作,日方对香港的每一个细节都已了如指掌。 如上图所示,自日军占领广州以来,其在香港与深圳边界地带的军事行动日益频繁且加强。 在英国境内,鉴于其未对我国抗日战争提供支持,加之《五国海军条约》的约束,绥靖主义对日本的影响根深蒂固,导致英国民众对日军进攻香港的防御措施始终未能予以充分重视。直至1939年,英军才开始在香港招募当地民众加入义勇军,为即将到来的抗战做前期准备。 随着1940年秋天的来临,我国建议下,英国开始强化军事演练,并派遣飞机对日军动向进行严密监控。同时,在虎门、万山群岛等关键区域,对日军的侦察活动也得以加强。自1940年10月起,英军的防御力量逐步得到提升。 二战香港图 然而,英国的防御策略似乎显得有些临时的草率。他们并未对日军的进攻行动进行系统、科学且全面的防御部署。香港的作战目标被定位为“尽可能地阻止日军利用香港的港口设施。”这样的表述“尽可能地阻止”无疑揭示了英国人内心的真实想法。 这种心态与苏军的心态迥异。英国人在防御香港时采取的是“能战则战,不胜则退”——力求阻止日军利用香港的港口。相较之下,苏军则在斯大林格勒誓死坚守,斯大林亲自下令,要求全体军民绝不允许后退分毫。正是凭借这种与城市共存亡的英勇气概,苏军最终打败了德军,在激烈的拼杀中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 图示:日军第三十八山炮兵联队正在跨越大浦广福桥。 第三,日军凭借其压倒性的兵员优势发起了对香港的进攻,而英军的兵力则远逊于日军。 在中国战场的交锋中,鉴于日军装备相较于中国军队更具优势,他们通常不会集中兵力对中方发起猛烈攻势。然而,鉴于英国拥有强大的空军与海军力量来保卫香港,尽管日军在进攻香港的前期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作战计划,但他们出于对英军实力的高度重视,依旧增派了进攻香港的兵力,以确保战斗的万无一失。 日军投入第38师团几乎所有战力,连同第23军的直属队伍。日本海军动用了第2遣华舰队、广东地区的特别根据地队以及厦门地区的特别根据地队,配备了1艘轻型巡洋舰、3艘驱逐舰、3艘炮舰、4艘水雷艇,以及海军陆战队兵力超过300人。 如上图所示,日军第十独立炮兵联队正对宝马山上的香港守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。 日本陆军第23军航空部队派遣了轻型轰炸机第45战队所属的34架轰炸机,战斗机独立第10中队的13架97式战斗机,侦察机独立第18中队的3架97式侦察机,以及其他多个飞行单位的兵力协同作战。 日军兵力3万。 值得关注的是,日军投入了8门240毫米口径的大口径榴弹炮,此类重型火炮的参战,为日军带来了强大的火力支援。 上图:香港守军阵地攻击日军炮兵 英军总计拥有约1.4万人的军事力量,此数字中陆军部队包括驻扎在英国本土的约2600名士兵,印度殖民地的约3350名军人,750名华人参战部队成员,以及1700余名的义勇军。在海上防御方面,英军与日军力量相当,配备有一艘轻巡洋舰、三艘驱逐舰、四艘炮艇以及十艘鱼雷艇。然而,在香港的英国空军作战实力显得薄弱,战斗机数量有限,且其飞机多系水上飞机及民航机型。 英军实力不及日军,空中作战能力亦逊色一筹,且其防御策略与兵力配置早已被日军洞悉,香港的守卫大局已注定陷入被动。 日军轰炸香港 第四,随着战火蔓延,日本迅速展开攻势,旨在夺取制空权,派遣了“第五纵队“通过实施破坏行动以及登陆战的佯攻策略,英军的香港防线被彻底击溃。” 1941年12月8日,日军正式发起战斗,其航空兵部队迅速掌握了空中优势。随后,日军第38师团在炮火支援下向九龙发动攻势。英军的“香港步兵旅”等部队在匆忙中展开抵抗。与此同时,守护九龙的义勇军与英军并肩作战。然而,由于英军装备严重匮乏,加之日军所谓的“第五纵队”的破坏活动,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,九龙的抵抗最终宣告结束。12月13日,日军成功占领了九龙地区。 日军攻占九龙后,转而向香港岛发起攻势。1941年12月18日,日军成功登陆香港岛。在登陆作战中,日军巧妙运用佯攻策略,第二遣华舰队于香港岛南端亮相,此举使英军误以为日军即将在那里登陆。然而,日军主力却在英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太古、北角等地展开登陆行动。尽管英国印度兵在坦克的支援下进行了顽强抵抗,但最终阵地还是被日军攻陷。 日军攻占尖沙咀火车站 12月19日,英军展开炮击,针对登陆的日军发起了猛烈攻势。同时,英军的鱼雷艇部队成功击沉了多艘日军登陆舰艇,使得日军的登陆行动一度陷入停滞。尽管如此,已成功登陆的日军并未放弃,他们继续奋勇进攻,最终占领了英军西旅的指挥中心。 自12月20日起,英军于香港岛上的145个阵地展开了全方位的防御战。尽管英国军方领导层对于保卫香港的态度暧昧不明,但英军士兵们在阵地之上,奋勇抗敌,坚决不肯撤退,战斗双方均遭受了巨大的伤亡。随着日军切断了香港的补给线,英军在坚守至12月25日后,被迫放下武器,宣布投降。 如图所示,12月24日,日本独立工兵第20联队接管了香港市区。 必须明确指出,英国高层对香港的防御策略定位为“尽量避免让日本人利用香港的港口设施”。然而,即便如此,英军与义勇军在港的顽强抵抗依然成功击毙日军2000余人。这一事实充分证明,防御香港的英军实际上具备相当可观的战斗力。 若英国民众能效仿大不列颠空战前的先见之明,提前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,突破《五国海军条约》的束缚,强化国防建设,构筑坚固的防御设施,并制定详尽的作战策略。同时,在战争爆发时,誓死捍卫家园,派遣海军力量全力支援香港英军的战斗,突破日军的严密封锁,那么香港战役的结局或许将截然不同。 |